诚邀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申报2025年国家海外优青项目

所属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以下简称“海外优青”项目)。

一、学校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坐落在中国直辖市重庆,现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学校建有花溪、两江、杨家坪3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校区环境优美,获评“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重庆冬季最美大学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构建了“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设有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设有58个招生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300余人次,建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0余个,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基地。一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国际领先,相关产品被誉为“中国精度”。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位列全国高校50强,在科技部发布的单个成果转化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七,入选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学校曾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办学育人荣誉。

当前,学校开启了阔步建校百年远景目标的创业新征程,正着力创建“一流学科”,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努力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二、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具体条件以正式发布的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为准。

申请时间:以基金委系统为准。

三、项目资助

1.资助金额:国家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四、配套支持

1. 学校1:1配套国家资助金额。

2.年收入不低于65万元,可叠加高质量成果奖励,上不封顶。

3. 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原则,提供事业编制,及具有竞争力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

4. 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与发展平台,根据工作需要提供充足办公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在人才引进、团队组建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5. 学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子女入学保障,并协助解决配偶工作问题。享受重庆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医疗、金融、旅游和交通等英才专属服务。

6. 对于依托申报但未最终入选的候选人,经学校评价,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进校工作。

五、申请方式

有意向依托重庆理工大学申报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zz@cqut.edu.cn,邮件名请注明“申报海外优青”。简历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论文、项目、专利和奖励情况等),收到信息后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与我校达成申报意向后,学校将对后续申报工作给予支持。

六、联系方式

1.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23-62563354

电子邮箱:zz@cqut.edu.cn

2.科学技术研究院

联系人:陶老师

电话:023-62563465

电子邮箱:td@cqut.edu.cn

3.各单位联系方式

序号

单位

联系人

1

车辆工程学院、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姚老师023-62563098

clxy@cqut.edu.cn

2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王老师023-62563850

wchhappy@cqut.edu.cn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冯老师023-62563387

fjq@cqut.edu.cn

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曾老师023-62563178

zhengying@cqut.edu.cn

4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唐老师023-62563152

tanghaiyan@cqut.edu.cn

5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白老师023-62563072

bl8344@cqut.edu.cn

6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冉老师023-62563190

ranqiuyue0815@cqut.edu.cn

7

化学化工学院

付老师023-62563221

fgy@cqut.edu.cn

8

理学院、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理学院:

黄老师023-62563783

hp530@cqut.edu.cn

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包老师023-66412199

wkbao@cqut.edu.cn

9

两江国际学院

张老师023-62563611

zxy@cqut.edu.cn

10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刘老师023-60351980

13648364536

liubin@cqut.edu.cn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5年2月12日

阅读次数: